鹿死谁手

前方有鹿出没人生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驾车几千公里,跨越千山万水,希望和野生动物零接触时,却只见到几只松鼠。在小镇慢速行驶时,却能活活撞死一头鹿。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谋杀”比昆虫大的动物……。这可怜的家伙陪上一条命不说,还把我的爱车被活活撞出一个大坑。最可恨,肇事之后仓惶逃去,甚至忘了拍张照片留作证据。等我再回到现场时,小鹿已经不见了。这时候,估计已经架在某家人的篝火上了。

从圣安德鲁到芬治

每天上下班坐在地铁上都很无聊。 每天都一样的广告,看的实在令人生厌。大姑娘大腿是好看,可是自某次被姑娘发现,接着以鄙夷的目光瞪视一眼,然后头一甩一仰之后,是再也不敢看了。

今天忽然突发奇想,拿出手机的30万像素破相机乱按了一气,居然像个玩意!

Davisville
Davisville

Davisville

Eglinton
Eglinton

劳伦斯
劳伦斯

自律公约的意义

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出台了,KESO写了篇《被“自律”了的博客》,骂的好。不过,有一句话不甚同意:

“如果他们真的能自律,还会有这么些个‘自律公约’吗?”

公约的意义,是签约各方的一种协议,落在纸面上的,白纸黑字的。所对立的是私下的口头协定。自律公约,意味着这个公约本身无人强制执行,但是签约各方应当自觉执行。就像一条街上有五家服装店,大家签订自律协定——谁也不许通过降价来恶性竞争,一件T恤衫最低卖10元。虽然,如果某家没有遵守协议,卖8元,大家也拿他没办法,但是这份协定的签订还是有用的,最至少可以用以证明该商家的信用度。大家喜欢和讲信用的人做生意。

所以说,无论能不能自律,把协议写成一份公约,表示大家都同意了,白纸黑字,赖不掉的,还是有意义的。

问题是,KESO提到这几份公约的内容实在是不敢恭维。有没有人自律,就更不知道了。

scanR扩展语言支持达十七种

好久没说scanR的事了。

继中文和日文扫描之后,scanR于七月底将文件扫描的语言文字扩展到了十七种。

这些语言有:丹麦语、芬兰语、法语、荷兰语、意大利语、朝鲜语、荷兰语、波兰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瑞典语、土耳其语。

scanR语言选择

用户可以登录网站后,于帐户设置选择需要扫描的语言。需要说明的是,scanR扫描文件时只识别一种语言,因此如果选择英文,那么扫描中文时就会基本无法识别。因此每次扫描前,务必注意帐户的语言和文件语言保持一致。对于经常扫描多种语言的用户,我建议为每一种需要扫描的语言建立一个帐号,这样就不用整天改来改去了。

网站界面语言仍然只提供英文、中文和日文三种。名片扫描目前仅限英文。

为1AND1做个广告

有留言问我租的哪里的空间架设WORDPRESS。刚好,借此机会推荐一下我一直以来使用的1AND1

1ADN1是一加英国公司,于前两年刚刚进入美国市场,成长迅速。我最初选择1AND1的只为注册域名,1AND1对国际顶级域名只收取每年$5.99美元,相比其他所有数据中心便宜。后来为了BLOG购买空间时,比较一圈下来,发现还是1AND1提供每年$2.99的方案最值。对于我等小网站,1AND1提供了足够一般使用的空间10G,以及300G的流量。许多其他网站都很狡猾的提供上百G的空间,而相对比较小的流量。个人网站,除非做下载,一般都不会需要太大的空间,而流量确实一个网站生存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比较美加两国的数据中心下来,还是1AND1最便宜。此外 ,1AND1的入门级方案还提供600个电子邮箱,每个邮箱2G空间。与其他公司比较起来,也是非常值的。

作为一个中文用户,最为难能可贵的是1AND1的服务器从中国访问速度也相当快。虽然比不上中国本土的公司,速度也相当不错了。

就我发现,1AND1目前有两大缺点。一个是不支持CNAME,因此如果想通过CNAME将域名虚拟的指向1AND1是不行的,要么转移整个域名,要么把DNS指过来。我试过将.COM.CN的域名的DNS指到1AND1的服务器上,一切运行正常。另一个缺点是入门级的服务不允许MySql Dump。不过对于可以XML导出的WORDPRESS而言,应该不是什么太大的障碍。

Firefox 2.0 bug: border-collapse 属性与 border 属性的冲突

当没有设置表格的border、cellpadding和cellspacing属性时,不同浏览器通常会给这三个属性附以初始值。为次,通常需要给表格标签设置这三个属性的值。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为了省去麻烦,并且让HTML更加简洁,我通常习惯在CSS文件中添加几条定义来将border、cellpading、cellspacing三个属性的初始值设为零。如果需要给某个单元格添加边界,再通过给单元格(td标签)设置属性来实现。


<style>
table{
border: none;
border-spacing: 0;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
td.withBorder{
border: 1px solid blue;
}
</style>

然而今天却在Firefox里发生了不可思忆的事情。

为实现一个效果,必须得使用JavaScript来给该添加风格。因此我使用getElementById(“nameOfCell”).className来给某单元格添加风格。但是所有风格都能实现,除了单元格的边界(border),同时在IE里能够正常该单元格的边界。


<style>
table{
border: none;
border-spacing: 0;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
td.withBlueBorder{
border: 1px solid blue;
background-color: yellow;
}
</style>


<table>
<tr>
<td id="nameOfCell">
</td>
</tr>
</table>


<script>
getElementById("nameOfCell").className = "withBlueBorder";
</script>

于是再做尝试,在HTML里直接给该单元格添加该CSS风格,却能在Firefox和IE里正常显示。由此可以基本上判定是Firefox的Bug了。


<td class="withBlueBorder">

再做了几次尝试后,最终发现是样式表里的border-collapse属性有关。把border-collapse属性注释掉后,通过JavaScript也可以给单元格加上边界线了。

所以,最后判定确实是Firefox的缺陷,当border-collapse设置为collapse时,Firefox无法通过JavaScript给某单元格添加边界线。

Firefox 2.0 bug: 通过 offsetHeight 获取对象高度

当使用JavaScript获取页面上的某个对象的高度时,offsetHeight属性非常方便。可是今天也发现例外,在Firefox 2.0种,当对象是<td>时,offsetHeight获取的高度中,不能准确包含padding的数值。当我尝试把<td>改为<div>后,数值可以准确读出。

同时想到几个问题:

  • 各款浏览器读取offsetHeight属性时,对带页面内嵌的样式表和外接样式表是否统一对待?
  • 各款浏览器都能读取哪些标签的offsetHeight属性呢?
  • 假如把<div>标签的display属性改为inline之后,又是否能准确读取数值呢?

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转帖

不知道是不是中文网络世界里的独特现象,至少在英文世界里并不多见。大家总是看到好文章,就ctrl + c,ctrl + v的贴到了自己常去的论坛或者自己的Blog。

最让我看不上眼的是,大多数的转载都是毫无技术含量的体力型转载,套用黎叔的话:“我最讨厌你们这帮转贴的,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 。这样的转载纯属侮辱自己的智商,等于告诉别人,除了ctrl + c和ctrl + v,大脑一片空白。这一类人,基本上就是傻呵呵的觉得文章好,就贴过来,最多加上一句“这篇文章好”,“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等弱智评论。在我看来,与其被人全文转载,还不如被人骂一顿来的有意义。

这样的转载已经发展到了甚至以撰写文字为生的作家或者记者也在进行体力型的转帖。比如连岳转载郑筱萸的《悔恨的遗书》 。没错,郑筱萸已经死了,被枪毙的。但是首发这篇遗书的媒体总是有版权的吧?连岳总归是在其他网站上看来的吧?有什么必要一定要转贴到自己的BLOG上呢?GOOGLE一搜一大堆,甚至我相信连新浪网都能看的到的东西,有什么必要在自己的BLOG上再贴一遍?

我知道,不少转帖的人都会说:“我转你的文章,那是是看的起你,为你宣传,让更多的人看到文章。”首先我很怀疑这种做法的有效性。转载后的文章已经离开了原作者的网站,如果没有清楚的链接与原作者名字。用户读完也就完了,根本不会去想原作者是谁。而且,许多人转载的时候,也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心的,总是把转载两个字写的小小的,原文作者的名字或者链接非常不起眼的放在文章底部。即使有部份有心的读者,也是在转载后的文章下面留言,甚少有人关心文章作者或者出处。这样的转载,虽然并不违反YK的大字报知识共享协议,但是请不要号称自己在为作者做任何“宣传”。

还有一些也有认为贴到自己的BLOG上是作为个人收藏。这种说法就更弱智了,你见过有人把个人收藏摆的满大街都是的吗?如果是个人收藏,请保存到自己电脑里。贴到门外,很容易引起误会。

如果有心推荐好文,不如引用部分句子,贴个链接,让读者到原文作者的网站去看。最好能给出自己的感想,同意或者不同意地评论。至少,这样的引用链接更有技术含量一点;至少,这样不会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白痴。

逼字的正确写法是屄

不知道从什么开始,中文网络世界开始充斥着“逼”字,大概是内敛且市民化的民族性的体现吧。我并不太介意看到脏字,网络本来就是一个平民化的空间,按现在时髦的话说,是草根化。大家各自用自己习惯的语言表达,本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语言皆有应用场景,在不同的场合应当使用相应的语言。这位大牛兄,一边一副伸张正义的样子,却向一位斯文,至少从文字上看上去斯文的女记者脏话连篇。如此的文字,即使再有理,也很难获得支持。节选如下:

如果是在做秀,就请你别在装处女了,你最多可以算个副处,毕竟你都是名妓(记)了。

不知道这位大牛是为讨论问题而文,还是为了得到对女记者发泄地快感?

再者,该文文字逻辑也颇有趣味。文章一开头,便称呼女记者柴静为“某记者”,接着提供了柴静文章的标题《你是公民,也是记者》,以及链接。后面又说

本来不想写这个文章,怕别人说成同行相轻,又怕别人说我借骂这个名记者出名炒做,不过出于对把其他公民当枪使,好自己挣分出风头的记者的鄙视,我还是忍不住要写。不过,她的名字我就先隐了,看她后面有没有回应。

难道这样就等于没点名吗?还似乎期待柴静的回应,回应这样的一篇东西?未免把自己当青蛙王子了。

言归正传,虽然“逼”与“屄”同音,且看上去没那么“脏”,但我还是相当保守的觉得我们应该使用正确的汉语。